<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首页>检察业务

        限缩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时间:2017-04-13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限缩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不确定罪名是指刑法未对该罪名的内容作出具体、确切的表述,需要结合犯罪事实进行分析、推理,才能得出该罪名的内容与主要特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便属此类罪名。然而,学术界对危险方法公共安全的理解有差异,导致实践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频率较高,罪名的外延也愈加宽泛。笔者认为,这与没有正确理解该罪名中危险方法公共安全的内涵有关。 

          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当解释,应当以合法性与合理性为基本原则。刑法第115条中,放火、决水、爆炸……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是对危险方法的界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是对公共安全的限定。所以说对上述两个概念的解释必须以该法条为基准。 

          第一,危险方法应当理解为该种方法至少与放火、决水、爆炸等手段具有相当的危险性。此时还需要明确的是,方法的危险性与结果的危险性是不同的。例如实践中把一般盗窃窨井盖的行为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诚然,窃取窨井盖确实对过往车辆、行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险。但是这种危险仅限于结果危险,就盗窃行为本身而言,不具有对公共安全的危险性,它与放火、决水、爆炸等危险方法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如果陷入以结果危险性考量犯罪行为的误区,则较容易将普通的侵犯人身、财产安全犯罪等行为定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公共安全应当理解为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财产安全。对公共安全的理解可拆分为公共安全两个方面。通说认为公共就是不特定多数人,但笔者认为将特定多数人和不特定少数人排除在外,容易陷入实践困境。如从某违建房主驾车横冲直撞导致7名拆迁人员受伤的案例来看,受害人群仅限于拆迁人员,为特定多数人。如该案不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显然有失偏颇。因此,将公共理解为不特定或者多数人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至于安全,实践中将其内涵扩大为公众生活的平稳与安宁,笔者认为此观点的不当之处在于将公共秩序等同于公共安全,以至于把某些引起公众恐慌的行为纳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有违罪刑 法定原则的。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